
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是丈量城市文明的一把溫情標尺。早在2003年,廣州便以《廣州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規(guī)定》率先破題。當2020年榮膺“全國無障礙環(huán)境示范市”時,廣州人寫下新目標:“示范不是終點,要讓無障礙成為城市的基因?!?/span>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彰顯一座城,幸福一座城?!碑斒暹\會和殘?zhí)貖W會的腳步日益臨近,廣州以24個無障礙精品項目作答:從白云國際機場到荔灣和苑,從奧體中心到永慶坊,從地鐵環(huán)線到城市客廳……一顆顆“無礙”明珠串珠成鏈,讓“無障礙基因”的愿景,化作市民可觸可感的日常體驗。
殘疾人體驗官成城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促進“第一把關人”。
24顆明珠織就全域全員無障礙網(wǎng)絡
這不是零散的點綴,而是一次系統(tǒng)重塑。
根據(jù)廣州市殘聯(lián)牽頭統(tǒng)籌規(guī)劃,交通場站、體育場館、文化地標、公園景區(qū)、城市客廳、政務服務中心、社區(qū)空間七大類型全覆蓋;運動員、游客、市民、殘障人士、母嬰群體等多元需求全兼顧;建設、管理、運營、維護全鏈條同頻共振。
當白云國際機場T3航站樓增設“無聲值機島”,手語客服屏與低位柜臺同步上線;當?shù)罔F十一號線成為大灣區(qū)首條無障礙環(huán)線,高、中、低位標識組合指引一目了然;當永慶坊青石板暗埋隱形坡道,百年騎樓首次實現(xiàn)“門檻零高差”……每個項目既是獨立樣板,又是互聯(lián)節(jié)點,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障礙場景鏈條悄然成形。
“過去是‘有沒有’,今天是‘好不好’,明天還要‘優(yōu)不優(yōu)’?!睆V州市殘聯(lián)負責人介紹,24個項目全部對標國內最高標準,其中廣州市殘疾人體育中心榮獲全國首批“三星級無障礙認證”。
全場景溫度敘事:小尺度里的大關懷
賽事場館 零障礙的競技殿堂
奧體中心12個無障礙觀賽區(qū)全部實現(xiàn)零高差通行,智慧信息屏同步語音播報賽事進程。測試賽期間,輪椅觀眾李先生從安檢口到座位的實測時間縮短至8分30秒,“比三年前快多了”。
城市客廳 商旅休憩的包容港灣
花城廣場母嬰室配備溫奶器、護理臺,第三衛(wèi)生間設置兒童安全座椅;分散式座椅嵌入USB充電口與SOS呼叫按鈕。夜幕降臨,輪椅青年沿2.5米寬無障礙通道滑向觀景臺,“第一次不用家人推,自己就能看廣州塔燈光秀”。
文化空間 知識海洋的無障礙革命
廣州圖書館鋪設全國首條室內視障導引線,盲人專用電腦、遠近兩用電子助視器等8種輔具一應俱全;廣東省博物館增設可觸摸青銅展件與盲文說明牌,視障女孩第一次“摸”到了南越王印,“像在歷史里握手”。
公園景區(qū) 山水之間的平等權利
越秀山五羊雕像下,防滑塑膠步道與無障礙電梯串聯(lián),輪椅可直達觀景臺;語音導覽器租借點覆蓋全園。67歲的輪椅老人黃伯每月都來“報到”:“以前只能遠遠看,現(xiàn)在能摸到石羊的角?!?/span>
社區(qū)生活 家門口的尊嚴守護
荔灣和苑住著40余位視障居民。社區(qū)閱覽室配置盲文學習機、聽書機;戶外導覽圖與語音提示器組成“聲音地圖”。視障居民梁姨笑稱:“下樓倒垃圾也能聽導航,像隨身帶了個‘小向導’?!?/span>
交通動脈 出行自由的全齡注解
地鐵十一號線作為大灣區(qū)首條無障礙環(huán)線,提供全齡友好無障礙出行環(huán)境、線上線下無障礙服務、無障礙標識的高、中、低位的組合設置體現(xiàn)全方位的出行指引;無障礙休息座椅的設置,體現(xiàn)地鐵的人文關懷。
長效價值:城市文明的永續(xù)基因
這24個項目不僅是一張“硬件清單”,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自我更新。
人性的度量衡——坡道角度精確到1:12,輪椅回轉空間150厘米,這些冰冷數(shù)字背后,是城市對尊嚴的具象回答。
文化的轉譯者——當視障者指尖劃過博物館青銅紋路,當輪椅使用者獨自穿越地鐵閘機,障礙被重新定義:不是個體缺陷,而是文明必須消弭的溝壑。
發(fā)展的坐標系——花城廣場母嬰室的一盞暖燈、越秀山下輪椅伉儷的相視一笑,都在訴說:城市的偉大,在于能否為最脆弱的身影鋪就坦途。
“賽事會落幕,但無障礙建設永不松懈?!鄙鲜鲐撠熑吮硎?,廣州將把24個精品項目作為“母本”,向全市延伸復制,讓“有愛無礙”真正成為城市最溫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