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huán)境、擦亮鄉(xiāng)村振興底色的一項具體實踐。
近年來,花都區(qū)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中,立足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發(fā)揮村民主體作用,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其中,竹洞村是個“明星村”,以“廚余垃圾不出村,循環(huán)利用有新招”的做法,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領域做出“出圈”示范。
據介紹,竹洞村積極探索廚余垃圾漚肥的處理方式,利用村內漚肥點2個,廚余生態(tài)箱1個,廚余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1臺,通過廚余垃圾漚肥的方式,每天可以處理大約0.2噸的廚余垃圾,實現了“廚余垃圾不出村”的做法。同時全面提升農村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完善資源可回收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設施設備,解決了可回收物收運“最后一公里”問題。
花都區(qū)“趁熱打鐵”,將“竹洞村經驗”推廣至全域,開創(chuàng)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特色“藍本”。
目前,花都區(q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管理制度,由區(qū)長擔任總召集人,搭建“市—區(qū)—鎮(zhèn)街—村”四級工作網絡,構建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黨群協同的運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優(yōu)化提升151條達標村,高標準推進6條精品村、6條重點村建設。因地制宜突出農村廚余垃圾不出村特色,采用“家庭+種養(yǎng)+回收公司+無害化收集點”聯合分類、分流、分解方式,利用漚肥坑、太陽能生態(tài)箱、廚余垃圾微生物處理設備就地處理廚余垃圾,建成農村漚肥點153個,廚余生態(tài)箱6個,廚余就近就地處理設施9處,日處理廚余垃圾約200余噸,實現垃圾源頭減量。
花都區(qū)現已建成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點1791處,通過“一村一策”分類構建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可回收系統(tǒng),推進垃圾收集點、壓縮轉運站及終端處理設施建設,打造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及處理一體化垃圾分類體系。同時,結合花都本地特色,構建集“體驗、宣傳、收集、資源回收”等功能于一體的垃圾分類指導中心、垃圾分類驛站。2022年,花都區(qū)配備157名生活垃圾分類專管員、348臺垃圾收集車、153處廚余垃圾就近就地處理設施;建設153處垃圾分類互動體驗宣傳長廊、6個垃圾分類指導中心、6處垃圾分類驛站、143處垃圾分類星級收集點,全部淘汰露天垃圾池、老式的鐵制垃圾桶和垃圾斗等老舊或不符合生活垃圾分類要求的收集設備,全面提升區(qū)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據統(tǒng)計,截至7月份,今年花都區(qū)農村產生廚余垃圾約4.08萬噸,其他垃圾約19.46萬噸,有害垃圾2.15噸,可回收物約7.7萬噸,全區(qū)農村生活垃圾減量率達到40%以上。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持久漫長的“上坡路”。花都區(qū)將以目前的特色“藍本”,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度融合鄉(xiāng)村振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人居環(huán)境整治,持續(xù)遏制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強化村莊日常保潔,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完善運行維護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全域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質量和水平。